走进南宫28
NEWS跟随南宫28探索BTK药物靶点
来源:管叶磊 日期:2025-08-04BTK蛋白,全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(Bruton’s Tyrosine Kinase),是一种属于TEC家族的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,关键参与B细胞的发育与信号传导。BTK的结构由776个氨基酸组成,包含多个重要的功能结构域,其中包括PH(pleckstrin homology)、TH(Tec homology)、SH3(Src homology 3)、SH2(Src homology 2)以及激酶结构域(SH1)。作为B细胞受体(BCR)信号通路的重要分子,BTK在细胞增殖、成熟、分化、凋亡及迁移等方面起着核心作用,抑制其活性可以显著增强抗肿瘤效果。
激活后的BTK通过下游信号通路如PLCγ2和NF-κB等调控B细胞的增殖、分化及存活。此外,BTK还参与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Fc受体信号传导。伊布替尼(Ibrutinib)是早期由Celera公司开发的BTK抑制剂,因公司战略转型最终转让给Pharmacyclics公司。2011年,强生旗下的杨森制药(Janssen)通过支付15亿美元获得与Pharmacyclics的合作开发权,成为第一款上市的BTK抑制剂,并于2013年在美国获批。伊布替尼通过不可逆结合BTK的半胱氨酸残基(Cys-481),抑制其酶活性和磷酸化,迅速成为市场重磅药物,2018年的销售额达4759亿美元。
伊布替尼于2013年获得突破性疗法资格,作为治疗套细胞淋巴癌的单药疗法。临床试验中,对111名既往接受治疗的患者的总体应答率高达65.8%,完全应答率为17%,持续应答时间的中位数为175个月。尽管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对许多老年患者效果不佳,伊布替尼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高的响应率,无论染色体17p状态如何。由美国Acerta制药公司研发的Acalabrutinib于2016年被阿斯利康收购,获得多项罕见药物资格,并在2017年获得FDA的突破性药物认证,商品名为Calquence,其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,其对于MCL的总体应答率高达80.6%。
相较于第一代BTK抑制剂依鲁替尼,Acalabrutinib展现出更优的选择性和靶向特异性,尤其在小鼠血栓形成模型中展示了更强的BTK选择性抑制作用,同时没有抑制血小板活性。作为第二代BTK抑制剂,其在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阔前景得到了认可。
百济神州研发的赞布替尼(Zanubrutinib),于2019年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资格,适用于治疗曾接受至少一种疗法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,并已经提交了针对复发/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和套细胞淋巴瘤的上市申请。目前,这两项申请均处于审批阶段。诺诚健华则在2020年获得了奥布替尼(Obinutuzumab)的优先审评资格,其对CLL/SLL和MCL两个适应症的II期临床数据表明,ORR分别达到了88.5%和82.5%。
综合来看,BTK靶向药物在B细胞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前景,尤其是南宫28品牌的药物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进展备受瞩目,推动了新疗法的探索与应用。
全国客户服务热线
13898611727
总部地址:上海南长区薛街道88号